中國500強企業高峰論壇是我國大企業與地方凝聚共識、開展合作的重要平臺。備受關注的中國企業500強榜單則被譽為中國企業發展“晴雨表”。今年,陜西入圍的都是哪些企業?這些企業呈現出哪些特點?陜西又能從這張榜單中獲取哪些重要信息?
9月1日,2019中國企業500強在濟南發布。(圖片來源:悅西安)
哪些陜西企業入圍中國500強?
本屆榜單陜西共有8家企業入圍,陜西延長石油(集團)有限責任公司位列68位、陜西煤業化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位列73位、陜西有色金屬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位列137位、東嶺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位列172位、西安邁科金屬國際集團有限公司位列177位、陜西建工集團有限公司位列191位、陜西汽車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位列276位、陜西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位列453位。
此外,西安邁科金屬國際集團有限公司、陜西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等5戶企業入圍2019中國服務業500強榜單。陜西有色金屬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、東嶺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5戶企業入圍2019中國制造業500強榜單。
據了解,中國企業500強由中國企業聯合會、中國企業家協會發布,自2002年發布以來,每年一次。2019中國企業500強的入圍門檻為2018年營業收入323.25億元,企業入圍門檻已連續17年提升。
還需從“成績單”中讀懂什么?
從營收上來看,這8家企業營業收入總額達11427.6億元,占了陜西2018年GDP總額的近半壁江山。
從名次上來看,相比去年,陜西建工集團排名提升6位,位列191名;陜西投資集團新晉入圍,位列453名;延長石油、陜煤化、陜西有色、東嶺集團、西安邁科金屬和陜汽集團排名均有所下降,其中陜西東嶺集團排名下降20位,幅度最大。
從企業類型來看,在這8家入圍企業當中,僅有2家企業為民營性質,其余5家均為國企或混合所有制的“身份”。比如,此次上榜的2家民營企業營收總額加起來也不敵一個延長石油。這表明陜西民營企業的力量還不夠壯大,特別是缺乏一些規模較大、管理先進、競爭力強、知名度高的領頭羊式企業。
從行業分布來看,陜西上榜企業大多屬于傳統行業,依托于能源化工和采掘,包括建筑行業,而不是真正的商業模式和技術創新。
從地域來看,入圍企業總部大多都集聚在西安,雖然這是地理位置、自然資源、政策交通等各要素的影響,但也折射出陜西各市區之間的發展呈現出的不平衡問題,沒有完全形成多點發力的格局。
縱觀此次榜單,陜西今年雖有一家新晉企業,但其他入圍的企業均未發生變化。雖然穩定,但如果年年在“舞臺”亮相的仍是些“舊面孔”,那么“新人”的成長與進入“舞臺”的機會則讓人擔憂。從整體榜單中可以看出,全國已然呈現出傳統領域企業數量減少,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進榜企業數量持續增加,一批擁有新技術、新產品、新模式的國際化大企業成為“中國企業500強”新亮點的趨勢。而陜西卻在新產業、新動能、新業態的領域表現較少,比如互聯網、金融、電商等領域沒有龍頭企業。
值得欣慰的是,近年來隨著中省一系列促進民營企業發展政策的落地,陜西的營商環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善著。而2家入圍的民企,也折射出陜西在激發民營經濟活力方面邁出了堅實的步伐。
陜西需要怎樣的500強?
在500強的榜單背后,值得我們思考的是,陜西需要怎樣的500強企業?怎樣強化陜西經濟增長的動能?面對這些問題,陜西省社會科學院專家王建康給出了以下幾點建議:
優化產業結構:聚焦優勢產業,堅持一業一策,明晰產業發展路徑,加快傳統產業升級,持續壯大新動能。進一步明晰能源化工、裝備制造、電子信息、文化旅游等若干萬億級、五千萬級的產業集群,突出補鏈、延鏈、強鏈,以龍頭帶動產業上下游,形成大中小企業專業化分工協作的產業生態體系。按照一業一策的模式,明確產業發展思路,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,一年接著一年干,打造在全國乃至全世界有影響力的產業集群。
優化創新結構:著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,提升科技和經濟結合緊密度,打造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,深入挖掘陜西“科技富礦”。
優化區域結構:充分發揮西安龍頭作用,強化區域高效協作機制,切實增強縣域發展活力,形成極化帶動、協同發展的區域經濟格局。
優化所有制結構:對國有企業進行戰略性調整,著力扶持壯大民營經濟,進一步優化提升營商環境。
目前,我國經濟發展已經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了高質量發展階段,眾所周知,企業是當今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細胞,企業的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必然選擇。因此,陜西企業必須立足新時代經濟發展特征,注重利用先進技術和規模效益形成競爭優勢,從而帶動供應鏈、產業鏈、價值鏈上下游企業互助共進,共同發展。(文/高政超 李為涵)
來源: 西部網